苏菜|苏菜的分类

|苏菜的分类

金陵菜

金陵菜又称“京苏菜”、“京苏大菜”、“南京菜”,是指以南京为中心,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菜系,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。金陵菜起源于先秦,战国末期屈原在《楚辞》记载有当时的金陵菜肴,隋唐已负盛名,至明清成流派,民国时期发展至顶峰,民国时期的金陵菜享有极高的声誉,有“京苏大菜”之称,受到上层名流显贵的喜爱,名门望族设宴无不以“京苏盛宴”为傲。[1-2]

金陵菜原料多以水产为主,注重鲜活,刀功精细,善用炖、焖 、烤、煨等烹调方法,口味平和,鲜香酥嫩。菜品细致精美,格调高雅。讲究刀工,擅长火功,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,同时兼取四方特色,适应八方之味。[3]  金陵菜讲究七滋七味,鲜、烂、酥、嫩、脆、浓、肥,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、香、臭。以咸为主,咸甜适宜、酸而不涩、苦而清香、辣而不烈、脆而不生、浓而香醇、肥而不腻、淡而不薄,代表了名贵、典雅、华美、大气的古都风范。

淮扬菜

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,发源于扬州、淮安。菜系充满淮、扬特点。原料多以水产为主,淮扬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鲜为主料,以顶尖烹艺为支撑,以本味本色为上乘,以妙契众口为追求,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,尤其是“和、精、清、新”的独特理念。[1]

淮扬菜中,“扬”即扬菜,以扬州一带为代表的长江流域,“淮”即淮菜,以淮安一带为代表的淮河流域。

扬州、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淮扬菜系指以扬州府和淮安府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,形成于扬州、淮安等地区。淮扬菜始于春秋,兴于隋唐,盛于明清,素有“东南第一佳味,天下之至美”之美誉。淮扬菜选料严谨、因材施艺;制作精细、风格雅丽;追求本味、清鲜平和。

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,刀功比较精细,尤以瓜雕享誉四方。菜品形态精致,滋味醇和;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,讲究火功,擅长炖、焖、煨、焐、蒸、烧、炒;原料多以水产为主,注重鲜活,口味平和,清鲜而略带甜味。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、大煮干丝、三套鸭、软兜长鱼、水晶肴肉、松鼠鳜鱼、梁溪脆鳝等。其菜品细致精美,格调高雅。

苏锡菜

苏锡菜发源于江苏省苏州、无锡地区,曾流行于东到上海[1]  ,西到常州的江南地区,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苏菜的重要派系之一。苏锡菜在中国民间有时又被细分为苏帮菜(苏州菜)和锡帮菜(无锡菜),但由於这两个菜系的风味和烹饪方式极为接近,故通常统称为苏锡菜。苏锡菜常用酒糟调味,擅长各类水产,口味偏甜偏清淡。花色精细,浓中带甜,尤其鲜香酥烂。

徐海菜

徐海菜起源于秦汉时期,是自江苏省徐州向东沿陇海铁路至连云港一带地方传统风味菜(连云港古称海州,故这一区域,称为徐海)。

徐海菜原近齐鲁风味,肉食五畜俱用,水产以海味取胜。菜肴色调浓重,口味偏咸,习尚五辛,多用煮、煎、炸等。

徐海菜代表菜品有霸王别姬、沛县鼋汁狗肉、彭城鱼丸、羊方藏鱼、红烧沙光鱼等。